當前位置: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農業快訊
當前位置: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 農業快訊
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現在職人員60人,其中研究員2人,高級農藝師12人,農藝師14人,碩士研究生16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市突貢專家等4人,全國勞動模范1人,“陜西省現代魔芋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1名,魔芋、馬鈴薯、茶葉、食用菌、雜糧、玉米等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16人,科研能力較強。單位下設薯類作物、糧油作物、茶葉、食用菌、果蔬、農產品加工等6個研究所,極具... 更多>>
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是突破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制約瓶頸的根本途徑,也是強化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產品資源利用率、繁榮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
“十二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安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有力地推動了全市經濟增長和現代農業發展。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安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編制工作方案》,身為市農科所的一名農業科研人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對“十三五”期間安康農業科研為農服務作了一些思考。
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是我市唯一的公益性農業科研單位,一直承擔著為當地農業生產提供科技支撐服務的重任,為我市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萍妓胶蛣撔履芰χ鹉晏岣?,科研基礎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近年來,市農科所搶抓機遇,加大了對上的項目爭取力度,先后爭取和承擔了省農業廳、省科技廳以及與部分企業的重大合作項目。除此之外,安康市農科所還承擔了一批國家級、省級重大科技推廣、服務項目,先后有8名專家被分別聘為省農業廳12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首席科學家和崗位專家。
盡管取得的成果很豐碩,但安康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不高、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現有項目規模小、來源渠道單一等方面。安康農業科研服務水平還有待提高,科研基礎條件也需要繼續改善。
“十二五”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已經把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建設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上來,這是徹底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其成敗關鍵取決于農業科研水平和科技創新的支撐。結合我市農業科研現狀和當前農業生產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準確把握自身功能定位,打造一流科技服務平臺。及時轉變農業科研思路,把科研方向調整到為農業現代化服務這個中心任務上來,為農業生產提供公益性服務。充分發揮農業科研單位在當地的科研資源優勢和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間試驗階段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國家級農業科學院所為依托,從整合科研資源、爭取大型公益項目、擴大對外科技協作、改善基礎科研條件、扎實開展科技服務等方面入手,加強自身建設,爭取打造出一流的科技創新和服務平臺,為安康農業大踏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調整科研重點,貼近主導產業。在主導產業、特色產業上做“大”文章,在新資源研究方面做“新”文章?!笆?span>”期間,在完成馬鈴薯、玉米、水稻、紅薯等新品種選育研究的基礎上,把研究重點向茶葉、魔芋、食用菌、富硒產品、蔬菜、果樹、經濟植物等特色產業產品的深加工開發利用傾斜。一是把研究重點與主導特色產業高度融合,充分發揮農業技術研究在推動主導產業發展上的主導作用;二是力爭在魔芋、茶葉、食用菌、富硒產品、經濟植物、馬鈴薯、水稻育種等研究領域取得新的突破,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轉變服務方式,滿足市場需求??蒲斜仨殲樯a服務,在科研方式上,堅決破除脫離市場的立項、有名無實的研究和難以轉化的成果。堅持科研與生產實際相結合,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堅持立足當前研究,重視超前研究,兼顧傳統研究。不光要走出去,更要請進來,加強與農業企業的聯系,積極了解企業及市場需求,尋求合作,使符合市場需求、促進企業盈利、幫助農民增收的成果得到及時有效的轉化,真正對農業發展起到示范帶動作用。
聚集人才優勢,打造研究過硬團隊。打鐵還需自身硬,提高農業科研水平要把人才隊伍建設放在全所工作的首要位置,從不同領域全方位打造科研團隊。一是發現培養現有人才,通過出臺一系列鼓勵措施,激發科技人員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創業積極性。抓住地市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機遇,積極派送科技人員到更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學習,提升科研整體能力。二是引進高層次人才,形成多領域配套的專業人才儲備,將一批青年科技人員培養為科研中堅力量,使其成為我市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三是吸納急需人才,要積極探索科研團隊建設的新機制,堅持開放搞科研,按照需要面向社會聘請各方面的高級專家加入科研團隊,強化研究力量。四是資金保障。堅持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科研工作最需要的地方;在人才隊伍建設的同時,把科研設施的建設提升作為提高科研水平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
加大培訓力度,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積極爭取專項培訓經費,加大培訓力度,對從事科研開發和農業技術服務工作的人員,以及縣、鄉級服務體系內從事示范推廣工作的技術員和科技示范戶,進行不同層次的培訓和技術指導。定期對基層科技人員進行科技培訓,為科技興農提供后勁。
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全面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圍繞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加強技術研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安康是一個傳統的山區農業市,在農業科技創新服務體系的發展重點和優先領域方面,我認為應該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下,結合我市現代農業的現狀和農業創新服務體系的發展實際,以及全市各地區對農業科技服務的需求,“十三五”期間重點在以下幾個領域實現突破。
水稻。加大新種質選育及新品種推廣利用、探索水稻輕簡化直播栽培技術集成與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逐步代替傳統費工費時的手工插秧方式,推廣組裝配套技術。
玉米。以玉米種質的擴增、改良和創新為基礎,通過雜交改良,大群體、強脅迫、嚴選擇,選育本土化的創新性優良玉米自交系,突破耐密、中大穗、早熟、脫水快的技術瓶頸,培育適應機械化作業、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玉米新品種,為當地玉米生產更新換代培育接班品種。提升科技對玉米產品有效供給的保障能力和對農民增收的支撐能力,依靠技術創新,提高我市玉米產業發展水平。
馬鈴薯。推進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基地整合升級,合理布局,建立商品薯生產基地,提高栽培水平;積極改進耕作制度和創新栽培模式,集成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打包示范推廣;制定種薯管理辦法,啟動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工作,保證農民用種安全;探索馬鈴薯富硒、綠色、有機種植路子,加快特色種植助農增收步伐,打響安康特色富硒農業品牌。
特色茶。要擴寬種植區域,加快安康茶園品種改良和茶葉科技創新,研究集成高品質茶樹種植與管理、標準化茶葉生產、有機茶和富硒茶產品開發、茶樹對硒元素的聚硒規律等技術,加快無性系富硒茶樹新品種選育工作,特別在安康地方種質源選育工作深挖掘。同時,創新市場營銷體系,搭建信息平臺,不斷拓展大中城市市場,建立大型茶產品集散中心,努力培育安康茶葉綠色、有機、富硒品牌。
特色果業。充分利用安康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堅持“依托優勢、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優質高效”的原則,在突出地方特色如獼猴桃的基礎上,引進篩選培育出適合我市栽培的優良果樹品種,采用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提高產品質量,使之更好地向特色、優質、規模、效益方向突破。
野生經濟植物。對秦巴山區野生經濟植物資源進行一次全面的系統的普查,提出有效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建議與措施,使秦巴山區 “植物基因庫”發揮巨大潛能。對已經征集的重點植物資源如富硒黃花菜、高果膠植物豆腐木、特色水果植物中華圣果等栽培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形成配套技術,建立標準化示范基地。
富硒農產品。充分發揮安康富硒資源優勢,將硒資源開發與特色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相結合,突出重點、攻破難關。重點在富硒農產品硒含量的調控技術研究、富硒產品中不同形態硒的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硒與重金屬在農作物中的伴生關系研究、高聚硒植物、微生物篩選及利用研究、有機硒的提取工藝研究、富硒產品精深加工工藝研究、富硒產品與一般產品的功效差異研究、有機硒肥、飼料、基質、添加劑應用技術研究等方面進行技術研發。
食用菌。在新型栽培原料創新方面做文章,積極發展利用農作物秸稈、植物廢渣為栽培基質的草腐型食用菌。同時,依托秦巴山區豐富的種質資源,加大野生珍稀食用菌的人工馴化科研力度和良種繁育技術水平,擴寬品種,結合富硒產業,以產業扶貧為抓手,做大做強食用菌產業。總訪問量人次
技術支持:安康德隆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安康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915-3616584 地址:安康市漢濱區恒口大道1號 郵編:725021
備案編號:陜ICP備09005660號